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03 11:22:24
教学心得体会 (15篇)

教学心得体会 (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心得体会 1

今夏,我有幸阅读郑金洲老师的《互动教学》一书,这对于刚走上老师岗位的我来说,受益匪浅。

这本书给老师提出了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这两大问题,并从具体教学实录中举例说明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问题之深刻、有见的,实例之贴切,且针对性、实践性强,富有感染力。现在我就从书中第十页的一个教学实录,谈谈我的心得和看法。

这是一篇开学第一课上课前5、6分钟的教学实录。实录主要记录了于老师与学生的课前互动,针对于老师的刻板印象进行交流,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从中我看出了于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之自然、幽默和真实,语言平实亲切,体现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改变刻板印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教师的接触中,形成经验性认识,这是一次非常精彩、值得学习的教学实例。

上岗两个月来,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我学到很多,进步很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我所在的一年级一班,孩子们都非常聪明活跃,上课时喜欢举手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都能开动他们的小脑筋认真思考,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宽慰,从孩子们的发言,我也能不断得到教学灵感,这使我更有动力教学,增强了信心,更喜欢跟孩子们互动交流了!但班上总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爱做小动作的、不爱学习的学生,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小困难。于是,如何让这些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这成为了我每次备课写教案的一个依据。所以,我想方设法,课前准备更充分,想法思路也开始不断涌出,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更开心,更有趣,而且师生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班上有些学生会画一些画给我,每每看到这些,我就很欣慰很感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教学心得体会 2

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教学心得体会 3

新学期新开始,当然也有了新的任务。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教学经验,但刚刚接到幼儿园的课,还是颇感压力的。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那就是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课程当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规矩,不成 ……此处隐藏14015个字……p>

新课程新在哪?教材的变化只是表象,这一年下来,我觉得比较多的教师只是按新教材的编排作了教学内容顺序上的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并没有多大改变。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愿意改变自己早已固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具体体现在高中生选课的模块化设计,选择什么模块是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意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改的六大“改变”是我在去年暑假培训时学习的理论,用心体会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了。很多教师担心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会与高考脱轨,就我个人而言,在暑假培训时也担心过,甚至在学习期间直接跟黄恕伯等专家提出了我的担心。当然,我觉得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若一下子完全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教学,教育部制订的周课时计划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就远远不够,高考制度又没有多大改变,这本身就是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而是要把握改革的“度”。

改革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痛苦”的,而且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要改变过去那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回首时一定能发现,我们已走过来了,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个人的最大收获是,我的学生学得比以前轻松了,而且学习效果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年里,为了实施课改,作为备课组长的我尤其辛苦,但看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比以前轻松且更有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且从获取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因此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例如:关于动能的教学,在过去是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现在是先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动能与速率的平方成正比,再通过理论探究得出动能的具体表达式,使学生在探究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2、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少教师往往对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物理实验仅仅当作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本身是充满理论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只强调直观观察,或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尽量多的现象刺激,或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而忽视了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设计。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常常仅仅是观察、观看,有些老师虽然也让学生参与实验,注重了边实验边讲,但是由于老师是“主唱”,没有注重学生体验,往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尽可能改进实验装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体验,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例如,“向心力”这节课,教学参考已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不少视频资源,里面有许多生活中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体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室中不便做实验,更不便让学生直接体验。我没有整个视频一连串地播放,那样实质上又回到了以往“灌输式”教学,而是将视频用软件截成一断一断的,在不同的环节中播放不同的画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便于理解知识。这节课除了让学生间接体验,更重要的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而又非常有效的体验性实验:撕下保鲜袋的两小块来分别包住两个桔子,用线将桔子掉起来做成两个球摆,两个桔子一轻一重,教师只提供这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体验桔子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向心力与其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定性关系。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就能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学于娱乐中,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提高了。类似这样的实验,只要我们教师有心设计,不会太难。

3、习题教学中突出知识建构功能。

过去的习题教学单纯地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忽略了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功能,所以在过去的习题教学,尤其是在习题的编排上,出现无序、杂乱、过量、重复等现象,甚至为了跟高考接轨,习题的难度要求追求一步到位,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年,我们在黄恕伯等专家的指导下,组成了一个习题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编出了一套有序、适量、难度适中的习题集,即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这套习题在编排上不是按题型编排,而是按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编排,在习题的选择上,突出习题对知识的建构作用,而不是与高考接轨、搞一步到位。

以上我从课改的必要性和课改的实施两方面谈了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课改仍将继续,我当然会更加努力,三年的时间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一定能共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课改之路。

《教学心得体会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