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1 11:22:20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在“阅读”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介于这些要求,加之《雪顿节上看赛牛》又是小学阶段描写场面的开篇之作,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作者表达特点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应该是本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了藏族牧民一场赛牦牛会,反映了西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欢乐情景。

本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三部分构篇。通过比赛前的节日盛装;比赛时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的高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牦牛比赛;从比赛后没有获得名次的选手也并不介意,图的就是高兴,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人民的豁达,乐观。

本单元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而《雪顿节上看赛牛》课文脉络清晰,情节简单,富有情趣,只是记叙了一次赛牦牛会,但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反映出藏族人民过着欢乐、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初步读文,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通过抓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结合上下文、看图片、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丰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抓重点段、句、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四)教材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 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雪顿节的资料,字典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和课文的能力已经具备,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和篇幅较长的文章,需要进行方法上的点拨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但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写作手法的运用、观察场面的方法等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因此,设计的教法是:

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段首语句弄清作者写这场赛牦牛会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重点的词句品读,体会情感。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赛前、赛中和赛后出现的壮观场面、牦牛发怒奔跑的惊险和它与主人的亲近及赛后欢乐的情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参赛牦牛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读课后学习链接的内容,了解雪顿节的有关民俗,还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或者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范围。三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于藏族节日雪顿节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学时,可采用 ……此处隐藏8514个字……力和人文素养同生同长。阅读应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并及时回归生活,人的情感才得以升华。学完此文,让学生感受第一节至第四节写作上的相同之处,并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把自己收到的礼物故事写一写,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与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教给了读书方法

针对通讯报道的文体,结合略读课文的课型,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习得通讯的阅读方法,如默读使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议学生默读,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励学生跳读,快速搜集、处理信息。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遵循“习得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足之处是作为略读课文,自己对学生还是扶的多,放的少。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这是今后应该改进的。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给学生出示了提示:调查——除害——开渠。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分层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对话,理解主要内容。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抓住对话,分析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调查部分时,让学生找到西门豹的四个问题,和老大爷的四句答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

在除害部分,依然抓住对话,如:河伯还真灵啊?你觉得灵吗?为什么说灵呢?我也去送送新娘。真的去新娘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自然而然懂得了西门豹是说反话,想演一出戏给大家看看,拆穿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

再如: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读了这些语句,以——为借口,惩治了——。这样填空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这个计谋叫做将计就计。随后让他们进行想象。当把巫婆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会怎么想呢?当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于是学生会找到提心吊胆、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些能表现官绅们紧张、害怕的心理的词语。再想象一下他们当时会怎么想呢?怎么求饶的呢?特别是当西门豹过了一会儿才让他们回去时,这看似一会儿,可这一会儿对于官绅们来说是怎么样的担心和害怕啊。学生充分体会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也知道了西门豹正确地对待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进而教育了周围的老百姓,拆穿了他们的诡计。

学生心情十分激动,感情一下子跟着西门豹释放了出来。明白了不能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在课中李老师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两幅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接着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与画中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再引导孩子看图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的说“瞧,这里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借助插图和表达,孩子已经理解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觉比画图理解的更准确。又引导孩子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孩子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孩子们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两个“谁家”,孩子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还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孩子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后一个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虽然在引导孩子理解前面的内容时,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但是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进而去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去体验村民的心情,并让学生提环保建议,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感受的。李老师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 “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做到个个开口,人人动脑,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感染、受教育。随着活动的慢慢推进,感情的培养水到渠成,朗读自然到位。没有过多的生硬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真正是“润物无声”。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听了这节课,我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