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1 05:52:15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1

选择上《武陵春》这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词,认为它是最能抒发情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其次是喜欢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己喜欢不等于学生喜欢,自己理解不等于学生理解。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习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2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在上课之初,学生就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由此总结得出一种抽样的方法,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课后,学生王乔告诉我:"张老师,其实人们体检验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部分看全体’的例子,因为这时我们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之后,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在解决问题时,也很有主见、这充分说明通过近一学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变成了主角,而老师仅仅是导演或主持人、

真正做到让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学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数学、我自己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时间稍稍有些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面不够大、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在今后教学教学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3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 ……此处隐藏10607个字……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这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19

时间悠悠而过,又一次参加语文组内培训,不同的是这次培训我成了主角儿。课堂风采展示是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之所以选择《武陵春》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词,我一直都觉得词是最能抒发情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欢李清照这位词人,对她的才学,我是着实佩服啊,她的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语言富有音律美,大胆运用口语如此,浑然自成一家———易安体;还有李清照那坎坷、饱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也让我颇为同情,或许,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吧。《武陵春》就是这样的珍品!

诗词,是文字与音乐的融合,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它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才能体悟出诗词的意蕴内涵。《武陵春》通过词人独有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无限的哀愁,发出“悲音”这种心境。而“悲音”又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我们或许经历过些事情,却未必有李清照感触来得那么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自己和听的人去体会词人那种悲苦无依的心情,但是我却操之过急,没有过多的诵读。我想,如果能通过反复悲深婉笃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情迁意动,再把词人所表达的灰暗阑珊的画面加以描绘,就能更好的悟出词人以物喻愁、船轻愁重的精妙佳笔了。反观自己的《武陵春》教学,讲解的时间所占比例较多,淡化了词的音韵与意蕴,以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武陵春》这次教学,有如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道门,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教学天地。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20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着课件(我课前收集关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有代表性的相片,做成的课件,还配上深情优美的音乐),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一,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一个学生汇报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几句的理解后,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评议再读,加深理解之后,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加强感情朗读,读议结合更紧密,更有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

二,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2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从语用角度来说,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也不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该做些什么努力呢?认真解读文本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抓住神态、标点、称呼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教学难点为“在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并能运用。”

第一步,围绕“奚落”一词,通过找找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来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学生自己读读2—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学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铁罐说的四句话。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从哪些关键地方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通过读文,学生找到了铁罐的神态“傲慢、轻蔑、恼怒”,发现了标点“!”和反问句中的“?”并通过表演、分角色对读等把铁罐说的话读得入情入境。我告诉学生还有别的地方也能看出铁罐的“傲慢”,但是学生一直发现不了。后来寿玲丽同学问我是不是“称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东西”这些不礼貌的叫法不正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用难听的话来挖苦、嘲笑、讥讽、数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对铁罐的种种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找出描写陶罐的语句,读一读,也从神态、标点、称呼来说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刻就从语言文字和朗读中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句子,请你选几处摘录下来。陶罐的心平气和、谦虚有礼。

第五步,让学生把课文中写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句子,选几处分别摘录下来。

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下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用上神态词、标点和称呼来写话,把学到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才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有帮助的教学。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