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9 14:07:29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习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 “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 0 ,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 9 ,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 0 ”要看成 9 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习,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的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至于为什么要安排估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安排了这一环节。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了估算到底是该放在计算前还是计算后,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放在计算前,如果放在后面,学生可能会问:正确答案都已经算出来了,估算还有意义吗?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退位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10与本位相加再减。4、千万不要忘了先点点,退1后再减。在笔算中,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一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复杂,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到以下几点:

1、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变为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 ……此处隐藏2648个字……抽象理解的话,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借助了计数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出可以从百位退,通过拨珠计算,体会隔位退位的算理。在实践后,我更能体会到这段“感性认识”安排的必要性。然后把拨珠计算提升成竖式计算,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水到渠成。最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隔位退位的步骤和方法。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既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活动,也是发挥创新精神,发展演绎推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因而从百位上退1,当十用,而这时十位上就有10了,再从十位上的10中退1给个位”是他们解决新矛盾的设想,提出这样的策略已经是一种创新。他们依据1个百是10个十,从百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十位上拨上10颗算珠;依据1个十是10个一,再从十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个位上拨上10颗算珠,演绎思维伴随着拨珠动作而展开,领会退位原理也就是在其中。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上退1到十位后再继续减。然后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试一试“1000-537=”时,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种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从千位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计算原理与例题虽然相同,但隔位退位的跨度大,步骤多,学生计算起来的难度很大。为了降低难度我就在这之前设计了“500-416=”,先让他们试一试,学生已经知道算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不够退,就从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0-6=4”,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明白了十位应是“9-1=8”,百位是“4-4=0”(不写)。等做完这题,再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这样难度减少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会做了。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这一规律“0头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 1”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习题,然后由复习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习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习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习,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这是三年级上册连续减法例2,这是在学习了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采取全生本的方式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有质疑、有交流、有互动,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全面的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已经基本成型。

从细节看,课前三分钟环节还是向以前一样,由孩子们按照原来的方式准备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道问题就震惊了全场,389+156=?这个问题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口算确实存在难度,连我也有些蒙场。因此我决定对课前三分钟进行改进,改成20以内加减法口算,因为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整个课堂孩子反应非常好,倾听仔细,发言积极,质疑非常到位,就到点上。我很是欣喜,孩子们计算的方法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多,都有些刹不住。原本以为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却是失败的。

1.只过分追求方法多样性,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缺乏练习的环节。

2.笔算竖式没有突出,孩子们板书上书写太乱。

经过教研员的点化让我茅塞顿开,在板书设计上,我应该把507-438这个算式下面的位置流出来,专门进行竖式计算的演练,以此来突出重点——竖式计算。

教师还应该把控一下时间,在孩子汇报的方法过多时,教师应该选择喊停,让剩余的方法放到课下交流,给孩子们一些练习的时间。

在方法多样性的汇报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别人已经呈现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优化,提出更加优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没有层次的罗列。

如果是那样的话层次会非常清晰,课堂会非常完美。有了专家的建议,我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讲例3,整百数减三位数。相同的小研究设计,用专家指点过的方式进行授课,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效果。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孩子们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方法,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十分兴奋,这是我做生本以来的第一次兴奋,刻骨铭心。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